廣東省深圳市高級中學2019屆高三年級12月模擬考試語文試卷
- 資源簡介:
共22題,約14150字。
2019屆高三年級12月模擬考試
語文試卷
命題人:高三語文備課組
一、現代文閱讀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小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①唐詩之所以能達到高峰,也有文人們的自覺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當代文藝工作者思考。
②唐代經歷了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在治亂兩種不同的時世中,文學都取得了極高成就。其中至關重要的原因,是文人們在不同時代條件下都能將個人和國家命運聯系在一起,具有為時代而創作的強烈責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會走向興盛的時期,文人們能站在觀察宇宙歷史變化規律的高度,對時代和人生進行自覺的思考,將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轉化為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健康樂觀的情懷,創作出能充分體現時代風貌的優秀作品,從而形成文學繁榮與社會繁榮相一致的盛況。
③齊梁陳隋時期詩風愈趨浮靡,唐朝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訓,從開國之初就將政治革新和文風革新聯系在一起。從初唐到盛唐,詩歌經歷過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詩歌文質兼備,核心內涵是發揚比興寄托的風雅傳統,肅清浮華綺麗的文風。初唐四杰針對唐高宗龍朔年間“以綺錯婉媚為本”的“上官體”詩風,明確提出要廓清詩賦的“積年綺碎”,強調剛健的氣骨和宏博的氣象。陳子昂標舉風雅興寄和建安氣骨,肯定革新詩歌的關鍵在于恢復建安文人追求人生遠大理想的慷慨意氣,批判齊梁詩的“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提倡“骨氣端翔、音情頓挫”的詩風。張說和張九齡更進一步提出作文要風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顧,鼓勵多樣化的內容和風格,并提出盛唐詩歌應當以“天然壯麗”為主的審美理想。經過這三次革新,建安氣骨在開元中為詩人們廣泛接受。政治氣象的更新又促使詩人們把共同的時代感受反映到詩里,并意識到他們渴望及時建功立業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氣骨和時代精神的契合點。
④唐代詩人善于提煉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現人生共同感受,使之達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猶能引起最廣泛的共鳴。人類的社會生活、階級屬性、時代環境雖然千變萬化,但是總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體驗,例如鄉情、親情和節物之感等。中國古詩為大眾接受度最高的多數是盛唐詩,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詩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經前人道過的感受,又能以透徹明快的語言將其概括為人類生活中普遍的體驗。“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日落歸山、黃河入海的壯偉景象,激起詩人再上一層、放眼千里的萬丈豪情,又蘊含著登高才能望遠的人生哲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戰亂之中親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貴,這個道理高度提煉了人們在同類境遇中共同的體會,因而成為后世常用的詩句。
⑤從學術研究角度來看,唐代文學高峰形成的原因還有很多,但以上這些至關重要。在登臨巔峰的過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遠的精神風貌,可能在當下尤為欠缺,因而對今后的文藝建設最有啟發性。
(摘編自葛曉音《唐代文學高峰的啟示》)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人們的自覺努力促使唐詩達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當代文藝工作者思考。
B.唐代文人能將個人和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具有為時代而創作的強烈責任感。
C.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訓,認識到文風能影響世風,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風。
D.唐代詩歌革新的核心內容是發揚風雅傳統、宏博氣象,肅清浮華綺麗的文風。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一開頭就指出了寫作重點,然后在主體部分從三個角度論述文章中心論點。
B.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論述可分為三層,第二層按時間順序分別闡述了三次詩歌革新。
C.文章引述“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意在激發當下文藝工作者創作的萬丈豪情。
D.文章第五自然段總結前文,進一步指明了文藝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學習的具體內容。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人對時代和人生進行自覺的思考,對創作出體現時代風貌的優秀作品意義重大。
B.如果唐代沒有三次重要的詩歌革新,其詩歌創作可能還會沿襲齊梁陳隋時期的浮靡詩風。
C.唐代詩歌所表現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詩在后代引起廣泛共鳴的重要因素。
D.只要當下的文人能追求完美和高遠的精神風貌,就能創造出一個新的文藝巔峰時代。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牙祭的故事
李伊平
①陰沉沉的天,飄了三天鵝毛大雪。連綿起伏的山峰早已雪白一片。為趕這三九天,大佬、二佬、三狗、二娃在山溝里忙活了一個星期,整出足足三窯炭。連日的勞累與嚴寒,讓這幫燒炭佬近乎虛脫,牙根子癢癢,只想來一兩斤肥巴巴的肉,切成巴掌大的塊子,熬一鍋湯,飽食一頓,過把癮。就連晚上困在炭火邊睡熟時,烤焦了腳皮子,都有人在夢中 2019屆高三年級12月模擬考試
語文試卷
命題人:高三語文備課組
一、現代文閱讀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小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①唐詩之所以能達到高峰,也有文人們的自覺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當代文藝工作者思考。
②唐代經歷了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在治亂兩種不同的時世中,文學都取得了極高成就。其中至關重要的原因,是文人們在不同時代條件下都能將個人和國家命運聯系在一起,具有為時代而創作的強烈責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會走向興盛的時期,文人們能站在觀察宇宙歷史變化規律的高度,對時代和人生進行自覺的思考,將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轉化為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健康樂觀的情懷,創作出能充分體現時代風貌的優秀作品,從而形成文學繁榮與社會繁榮相一致的盛況。
③齊梁陳隋時期詩風愈趨浮靡,唐朝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訓,從開國之初就將政治革新和文風革新聯系在一起。從初唐到盛唐,詩歌經歷過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詩歌文質兼備,核心內涵是發揚比興寄托的風雅傳統,肅清浮華綺麗的文風。初唐四杰針對唐高宗龍朔年間“以綺錯婉媚為本”的“上官體”詩風,明確提出要廓清詩賦的“積年綺碎”,強調剛健的氣骨和宏博的氣象。陳子昂標舉風雅興寄和建安氣骨,肯定革新詩歌的關鍵在于恢復建安文人追求人生遠大理想的慷慨意氣,批判齊梁詩的“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提倡“骨氣端翔、音情頓挫”的詩風。張說和張九齡更進一步提出作文要風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顧,鼓勵多樣化的內容和風格,并提出盛唐詩歌應當以“天然壯麗”為主的審美理想。經過這三次革新,建安氣骨在開元中為詩人們廣泛接受。政治氣象的更新又促使詩人們把共同的時代感受反映到詩里,并意識到他們渴望及時建功立業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氣骨和時代精神的契合點。
④唐代詩人善于提煉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現人生共同感受,使之達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猶能引起最廣泛的共鳴。人類的社會生活、階級屬性、時代環境雖然千變萬化,但是總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體驗,例如鄉情、親情和節物之感等。中國古詩為大眾接受度最高的多數是盛唐詩,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詩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經前人道過的感受,又能以透徹明快的語言將其概括為人類生活中普遍的體驗。“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日落歸山、黃河入海的壯偉景象,激起詩人再上一層、放眼千里的萬丈豪情,又蘊含著登高才能望遠的人生哲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戰亂之中親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貴,這個道理高度提煉了人們在同類境遇中共同的體會,因而成為后世常用的詩句。
⑤從學術研究角度來看,唐代文學高峰形成的原因還有很多,但以上這些至關重要。在登臨巔峰的過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遠的精神風貌,可能在當下尤為欠缺,因而對今后的文藝建設最有啟發性。
(摘編自葛曉音《唐代文學高峰的啟示》)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人們的自覺努力促使唐詩達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當代文藝工作者思考。
B.唐代文人能將個人和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具有為時代而創作的強烈責任感。
C.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訓,認識到文風能影響世風,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風。
D.唐代詩歌革新的核心內容是發揚風雅傳統、宏博氣象,肅清浮華綺麗的文風。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一開頭就指出了寫作重點,然后在主體部分從三個角度論述文章中心論點。
B.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論述可分為三層,第二層按時間順序分別闡述了三次詩歌革新。
C.文章引述“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意在激發當下文藝工作者創作的萬丈豪情。
D.文章第五自然段總結前文,進一步指明了文藝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學習的具體內容。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人對時代和人生進行自覺的思考,對創作出體現時代風貌的優秀作品意義重大。
B.如果唐代沒有三次重要的詩歌革新,其詩歌創作可能還會沿襲齊梁陳隋時期的浮靡詩風。
C.唐代詩歌所表現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詩在后代引起廣泛共鳴的重要因素。
D.只要當下的文人能追求完美和高遠的精神風貌,就能創造出一個新的文藝巔峰時代。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牙祭的故事
李伊平
①陰沉沉的天,飄了三天鵝毛大雪。連綿起伏的山峰早已雪白一片。為趕這三九天,大佬、二佬、三狗、二娃在山溝里忙活了一個星期,整出足足三窯炭。連日的勞累與嚴寒,讓這幫燒炭佬近乎虛脫,牙根子癢癢,只想來一兩斤肥巴巴的肉,切成巴掌大的塊子,熬一鍋湯,飽食一頓,過把癮。就連晚上困在炭火邊睡熟時,烤焦了腳皮子,都有人在夢中
資源評論
共有 0位用戶發表了評論 查看完整內容我要評價此資源